文|徐 来
编辑|徐 来
文|徐 来
编辑|徐 来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2022年,赖赖在网上发了个贴子,只写了几个字:“清康熙年间的祖籍地,福建漳州府平和县深田炉溪社,
有人知道在哪吗?”一石激起千层浪。
地址太老,地图上压根查不到
福建漳州,地名多,老称呼也多,光一个“平和县”,底下就有几十个村镇。再往细里分,“社”是什么?哪个年代的乡村还有社这个单位?多数人压根没见过这写法。
展开剩余90%“深田炉溪社”这六个字,在现代地图上,根本搜不到。
赖赖不死心,把这事儿发在社交平台,配图是族谱的一页,还有一段短话:“快中秋了,打算到福建旅游,家里族谱上写的康熙朝地址,是‘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深田炉溪社’,不知道是不是还能找得到?”
有人以为是闽南语写错了地名,有人觉得“深田”可能就是“心田”,可也没有证据。
她家那本族谱,是从祖上在台湾留下的抄本,传了七代,内容断断续续。
上面清清楚楚写着:赖氏祖先康熙年间,从平和县深田炉溪社迁至台湾云林,未再返回,族谱后面没有更具体的村名,也没有任何地理坐标。
问题卡在“深田”两个字。
有人留言,说福建平和县下属的坂仔镇有个“心田村”,念起来跟“深田”挺像,方言里可能通用。
赖赖立马对照地图查了一圈,发现“心田村”旁边,还真有个叫“炉溪”的地名。
再一看,确实有点意思,村子里还有宗祠、庙堂,甚至有个“心田宫”。
这一丝线索,让人眼前一亮。
炉溪对得上,心田对得上,方言一变,深田变心田,有点靠谱。
有人建议查查地方志,尤其是康熙年间的清代地籍,和乡社制地图,不过要查这种档案资料,可没那么容易。
平和县的老县志,能找到的大多是民国或光绪年间,康熙那段太远了,档案保存也不全。
一名网友留言:“可以查一下康熙年间平和县的‘乡社制’,那时候‘社’是最小的行政单位,一般下面对应几个自然村。”
这条评论点醒了一票人。
清代的社,是村庄以下最小的管理单位,往往以家族、地形命名。
炉溪社,可能就是依水而建的一片赖姓聚居地,而“深田”这一说,更像是古地名,或者是小地名。
这个方向越来越清晰。
线索交叉,心田村浮出水面
一个叫“陈不二”的网友忽然发帖,说自己老家,就在平和县坂仔镇心田村。
看到赖赖发的帖子,他找出了家里老人,留下的旧族谱和心田宫的记载,里面提到“炉溪社”三个字,还附有赖姓人家的清代名录。
名字一对,事情就不一样了。
赖赖当即留言,问他能不能再帮忙查查。
对方回复得很快,说附近村里还有族谱电子档,只要提供祖上的名字,应该能对得上。
关键在于族谱上那一段老话:“赖某某,自康熙三十年由漳州府平和县,深田炉溪社渡台,居云林。”这个时间点对上了,地名也勉强能通。
多个网友开始追踪清代的地图变迁。
有历史学背景的用户指出,康熙年间,平和县确实实行“乡社制”,当时心田一带有多个社划分,有“心田社”“炉溪社”“上坪社”等名称。
民国后期,社制废除,村制兴起,才有了今天的行政村名字。
赖赖没想到,一个发帖求助的动作,牵出这么多资料,很多人翻自家族谱、老地契、地方志,帮她找这个几乎消失的地址。
9月7日,有人给她贴出了,平和县地方志中一段:“炉溪社,今坂仔镇心田村一带。”
这句话几乎坐实了线索,再结合当地人的说法,“深田”正是老方言口音,记录在族谱中时错用了“深”字。
有了这个线头,她下决心中秋节,亲自去一趟坂仔镇心田村,看看能不能真正认祖归宗。
村支书赖春生收到消息后,联系了宗亲会。
赖氏在平和一带是大姓,尤其心田村一带,老宅、祠堂都保存完好。
有些人家祖上传下来的家谱抄本,比赖赖家的还完整。
确认一个祖宗名字,对他们来说,只要人到了,就能查个七七八八。
这事不再是个人寻亲了,成了整个宗族的认亲。
福建漳州的宗族传承严密,祠堂文化、谱牒意识极强,只要对得上谱系,哪怕分隔三百年,也能一认到底。
赖赖赶紧订了车票,行程不长,从北京到漳州再到坂仔镇,大概一天一夜。
她带着原始族谱复印件、老照片、亲人留下的手写笔记,准备了一次沉重又认真的旅程。
一场寻根的旅途,临近中秋,格外有分量。
心田村到了,牌坊没变,祖宅还在
9月9号,赖赖抵达福建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心田村,天还没亮,村口雾气沉着。
第一眼就看到一座旧石牌坊,灰白的砖石上写着“赖氏宗祠”四个字。
没人喊她名字,迎接她的那群人,早已站在村口等着。
村里人多姓赖,赖春生、赖瀚钟,还有几个七十来岁的老宗亲,把她请进祠堂。
牌坊后面的祠堂大殿,挂满了红底金字的族人姓名,最上排,是康熙年间初到此地的祖先名字。
赖赖把带来的资料摊在木桌上。
族谱写得歪歪扭扭,用的是繁体老字,关键句子只有几句。
老人家拿放大镜逐字看,翻开心田宫存档的族谱,两下对照,对上了。
赖某成,字子良,康熙三十年迁台,系心田炉溪社赖氏第十三世。
老宗亲说:“你祖宗那时带着全家过台湾,从这儿走的,那时候从九侯山口走小道到漳浦,再从码头坐船。”
赖氏祖辈赴台前的合照
赖赖听得紧盯不动,这是她的家。
祠堂后堂,有一口老井,围着一圈青砖。
老宗亲说这井是从明末就有,赖家族人都喝这个水长大,赖赖蹲下,用手捧了一口井水。水凉得骨头一震。
她把手放在井沿那圈青砖上,眼眶红了。
宗祠旁边还有一座旧屋,是赖某成当年离开前住的那一间,屋顶一半塌了,泥墙已经裂缝。
村里人一直没动,说那是祖屋。
屋里堆着一捆干柴,靠墙挂一盏油灯,落灰厚得能掐出来。
赖春生带她走进小巷,说这一片以前叫“炉溪社”,清代的户籍都归心田乡管理。
现在已经并村,名字和格局还在,河水也还在绕村流,村头村尾有赖姓祖坟,埋着早期宗亲,有人还一年一祭。
族谱对上了,认亲当场立名
赖瀚钟翻出赖氏族谱电子版,按代序号找人名,一页页对照。
时间是康熙三十年左右,赖赖家谱上,那名祖先出现在“十三世”名录内,名字完全一致,族谱上标注:“迁台,留祭祀空位。”
这句话像一记闷雷。
三百年前,族谱就为“台湾去人”留了位置,空了三百年,等着有人回来。
祠堂当场立了认亲文书,老宗亲提笔,写下“赖氏第十九世赖××归宗心田社”字样,贴在宗祠墙上,再敲了三响木锤,等春祭时挂入祠堂。
赖赖看着这纸文书,忍不住哭出来,回头拍下整面祠堂墙,那一排红纸黄字的牌位里,多了一张刚写的纸条。
那天下午,村委组织她参观心田宫,老祠堂里供着三尊老神像,是当年开社三祖神像之一。
庙里的老木椅上坐着几位老人,手里拿着念珠,望着她频频点头。
临走前,赖赖蹲在祖屋门前的石台上,拿起地上一块碎瓦片,说:“这我带走,可以吗?”村支书说:“那是你家的,哪儿都能带。”
这趟回来,她没带很多行李,只背了祖谱、一个手机、一张高铁票,却带走了三百年的一条线。
村里人送她离开时,在巷子口拍了张合照。
赖瀚钟站在她左边,身板直,右手按着她的肩膀,她说什么也不肯走得快,在村口站了十多分钟才回头。
参考资料:
1. 新华日报客户端,2022年9月21日,《台湾姑娘赖赖寻根记:清朝地址真能找到祖籍吗?》
2. 北京日报客户端,2022年10月10日,《300年前的地址找到了祖籍,赖赖在福建完成认祖归宗》
参考资料:
1. 新华日报客户端,2022年9月21日,《台湾姑娘赖赖寻根记:清朝地址真能找到祖籍吗?》
2. 北京日报客户端,2022年10月10日,《300年前的地址找到了祖籍,赖赖在福建完成认祖归宗》
发布于:福建省领航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